现代中医药

期刊导读

聂红深挖国家瑰宝致力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

来源:现代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2

2017年冬季的一个夜晚,暨南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聂红教授还在伏案工作。虽然第二天她就要飞往英国进行科研交流,但她丝毫没有睡意。她在与时间赛跑,提前将欧洲的白昼预支。她在思考,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性意见。在这么好的大环境下,她应该怎么做?她能够体会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喜悦,同时也感到沉沉的责任。她总是喜欢给自己加压,大小课题一项接一项,几项同时在研。她已经确定了一系列课题计划,却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她甚至牺牲掉一些家庭生活的时间,有时也觉得愧对家人,但她对自己选择的事业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她依旧会坚定不移地朝着那充满阳光的事业前进,而这一事业,就是聂红已经奋斗了10余年的中成药二次开发。

从绞股蓝总苷片到安宫牛黄丸

2007年,聂红将广药集团和黄药业生产的绞股蓝总苷片作为自己第一个中成药二次开发的品种,目标是为发生率与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脂肪肝增加新的可用药物。资料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达10.2%~17.3%,已远远超过病毒性肝炎跃居肝病第一位。深谙中医药和民间古方的聂红了解到,民间早有用绞股蓝泡水喝而去肝火的做法。她决定从药效学方面对绞股蓝总苷片进行研究,以期验证该药物对脂肪肝早期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大鼠实验后,聂红发现,绞股蓝总苷片对高脂饲料加酒精建立的大鼠混合性脂肪肝模型具有明确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等功能有关。该发现为进一步开发防治脂肪肝(特别是混合性脂肪肝)的中药新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文章一经发表,该项目成果就立刻吸引了广药集团的目光。初战告捷后,聂红大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科研重心。但是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市场需求是巨大的,而前人的足迹却是模糊的。聂红需要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多年科研经历使聂红意识到,生命科学研究是一条持续而漫长的道路,中间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将谜题一一揭晓,哪怕是极为细小的一部分,只要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有益,她就会付出百倍的努力。她牺牲了大多数的休息日,带着自己的几个研究生,开始了无数次的实验。

几年来,聂红硬是凭着一股拼劲,联合多家中药上市企业,接连对复方丹参片、安宫牛黄丸、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抗妇炎胶囊、仙灵骨葆胶囊、板蓝根颗粒等中药大品种进行了二次开发系列研究,申请专利11项,授权7项,发表相关SCI论文数十篇,为未来开发新药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这意味着,科研与应用在聂红的实践中得到完美结合。这,也是聂红的心中所念。

接轨前沿,中西医结合助力二次开发

聂红知道,中成药二次开发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驱动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创新途径,是一项服务医改、惠及民生的事业。聂红更加清楚地知道,不是学习了中医、药理等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就可以胜任,而是需要兼备西医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现代科学知识和西医的思维方式以及医疗模式的融会贯通,才可以真正投身到这一事业中。对此,聂红总是对自己的两位导师孙学惠教授和沈映君教授心存感激,这两位教授都是毕业于西医院校而从事中药学研究的前驱者,是她们引导聂红,要重视西医学基础知识,不要孤立地应用单一理论;否则,只会让自己拘于一格。

2010年,聂红调整了工作思路,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到耶鲁大学访学一年,后面由于工作出色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导师又要求她延期了大半年,参与完成了2个前沿科研项目,发表了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并与耶鲁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模式,拓宽了科研思路,提高了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能力,准备为她所钟爱的中药二次开发再一次厚积薄发。此后,她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派出自己指导的2名硕士研究生付凯和张喆到耶鲁大学联合培养,为国家培养科研的后备人才。

回国后的第二年,聂红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世界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到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痒觉特异性MrgprA3+神经元为靶标探究经DRG细胞膜色谱筛选的苦参活性成分对顽固性瘙痒的作用机制”中去,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地制作出一种含有中药单体的新型缓释微凝胶,用于镇痛和顽固性瘙痒(特别是现阶段难以治愈的组胺非依赖性瘙痒)的治疗。动物行为学已经初步证明其疗效确切且具有缓释效应,现阶段正在进行刺激性及过敏性评价,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世,为组胺非依赖性瘙痒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