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中医院校中医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现代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董 岩(1980-),女,硕士,副教授; 满鑫宇(1984-),女,硕士,讲师。 在中医院校的教学领域,无论专业核心课程还是公共选修课程,中医药课程的地位都十分突出。中医院校学生在新时

董 岩(1980-),女,硕士,副教授;

满鑫宇(1984-),女,硕士,讲师。

在中医院校的教学领域,无论专业核心课程还是公共选修课程,中医药课程的地位都十分突出。中医院校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既应掌握相关的药理原理与症疗理念等中医药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如切脉、观察、辨药、称药与中药炮制等实践能力。中医院校除了关注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外,还应关注中医药精品课程体系的构建。

1 中医院校中医药精品课程建设概述

1.1 中医药精品课程特色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跟其他课程相比,中医院校中医药精品课程应具备相应的特色:既立足于传统教学,又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既发扬中医药传统精髓、又重在结合时代推陈出新;在教师团队建设中,注重老中青中医药教师的合理搭配,注重中医药文化的薪火相传;制作出精品课程,在为教学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推广,提升中医药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国际影响力。

1.2 中医药精品课程分类

中医院校中医药精品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建设过程,为了检验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将好的经验迅速推广,不足的问题及时改进,教育部、省教育厅、地市教育局和高校教务管理机构都会对在建的精品课程进行验收、评价。对于中医药精品课程,根据评价结果,尤其是结合社会反馈效果与实用价值、使用价值,可分为四个级别:国家级中医药精品课程、省级中医药精品课程、市级中医药精品课程与院校级中医药精品课程。

1.3 中医药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中医院校中医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围绕着传统的中医理论课程来展开,而应把这些核心课程都涵纳进去,如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药物的波谱分析、生药学和中药制剂分析和药事管理。同时,还应参考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方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等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制作出内容庞大、包罗万象、实用性强的精品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进行中医药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医高校约20所,其中知名院校负责牵头,一些地方中医院校、医科大学纷纷跟进,精品课程也是这些院校教学管理领域中的重点建设方向之一。根据反馈效果来看,这些院校制作的中医药精品课程,各有特色、富有创新,体现出了我国中医药专业的教学特色,也发挥出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不足的是各个院校之间的交流不够,这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完善、优化的环节。

2 中医院校加强中医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可以实现中医药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

对于中医院校中医药专业的课程教学来说,单单依靠校内资源与本校教师的力量,很难完全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全部需求,中医药领域的知识博大精深,每位教师都具有自己专研的教学与实践优势,但个人的知识边界有限,需要优势互补,其他中医院校所建精品课程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各中医院校应建立教研同盟,将已建设完毕、通过验收的精品课程呈现在官网上,同盟内的院校实现教学资源免费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2.2 可以供学生重复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中医药专业术语晦涩、医学哲思深奥,学习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对理论更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技法更为重视,中医药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推出,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可自主挑选、下载喜欢的课程及章节,进行针对性或重复学习。

2.3 可以使师生群体双方受益

从宏观教学来说,每个中医院校都有各自特色,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教师与学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其他兄弟院校优势学科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可以自由登录其他兄弟院校的官网,下载知名学者、优秀中医药专家的精品课程,感受其他院校的教学风貌,教师可以从中受益,拓宽其在专业领域的教学、学术视野,不断深化自身中医知识储备与积累,从而更好地反哺教学。学生可以实现综合化学习,充分享用数字化、智能化方式的技术红利,打开多元的中医药思维。

3 中医院校中医药精品课程的建设策略

3.1 组建精品课教师团队

文章来源:《现代中医药》 网址: http://www.xdzyyzz.cn/qikandaodu/2021/0613/1176.html



上一篇:李仝教授防治乳腺癌放射性皮肤损伤经验
下一篇:经络腧穴学教材的临床教学体会及编写改进建议

现代中医药投稿 | 现代中医药编辑部| 现代中医药版面费 | 现代中医药论文发表 | 现代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现代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